-
课程概念
- 广义:指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的内容总和及其进程安排。
- 狭义:特指某一门学科。
-
课程观 & 课程理论流派
- 1. 圈养式课程 ---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观
- 定义:在特定的社会或教师等外部力量作用下,把学生当成静态驯养的对象,以期他们能够在事先安排好的跑到上获得知识和经验,并为以后走出圈养打下生活的基础。
- 代表人物:夸美纽斯--泛智主义 课程体系
- 赫尔巴特--以教师为中心 课程体系
- 斯宾塞--科学主义 课程观
- 泰勒--现代课程论之父
- 特点:
- 1. 封闭性:
- a.教育与生活隔离 b.教育与儿童世界隔离
- 2. 强制性:没有选择权
- 3. 压抑个性价值
- 2. 游牧式 -- 经验主义
- 定义:课程仅仅关注学生未来生活需要并为其做准备远远不够,更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。让学生从圈养里走出来,走向大自然,开始游牧式的教育生活。
- 代表人物:
- 卢梭 -- 自然主义
- 裴斯泰洛奇 -- 做中学 瑞士
- 杜威 -- 教育即经验的不断增长
- 罗杰斯,马斯洛 -- 人本主义
- 特点:
- 1. 开放式 -- 内容,方法,管理
- 2. 自然性 --以人的自然属性为核心
- 3.潜目的性
- 3. 传记式 -- 存在主义
- 定义:课程是人生的传记过程,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生活。
- 代表人物:派纳,格鲁梅特,范•梅南
- 特点:
- 1. 体验性
- 2. 过程性
- 3. 不可还原性
-
近代以来的课程理论
1. 形式教育论 ---- 实质教育论
- 形式教育论
- 定义: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,智力有迁移性。在中学应开设形式学科:古代语言,数学,逻辑,文学,这些形式的学科对训练学生的智力能起很大的作用。
- 代表人物:洛克
- 局限性:忽略知识的教学,失去能力发展的基础。
- 实质教育论:
- 定义: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实用知识,这样才能为他们以后从事某种职业做好准备。应开设自然科学课程:现代语历史,地理,物理,化学,数学,天文,商业,法律等。
- 代表人物:斯宾塞
- 局限性:忽视能力的发展。
2. 学科中心论 ---- 儿童中心论
- 学科中心论:
- 基本主张:出发点是学科本身。主张学校课程以各科知识分类为基础,学科教学为核心,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为目标。
- 代表人物:赫尔巴特,斯宾塞
- 局限性:强调知识的系统,忽视儿童的兴趣及儿童的心理发展逻辑。
- 儿童中心论:
- 基本主张:出发点是儿童。主张按照儿童的兴趣,需要,能力,经验来设计课程。提倡活动课程,经验课程。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顺应和满足儿童自然发展的需要。
- 代表人物:杜威
- 局限性:强调儿童的兴趣和心理发展逻辑,忽视了知识本身的系统。
-
课程类型
1. 学科课程
- 定义:又称分科课程。就是分别的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,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,并从课程体系出发,整体安排他们的顺序,授课时数及期限。
- 代表人物:夸美纽斯,赫尔巴特,斯宾塞
- 优点:保持知识的系统性,连贯性。
- 缺点:忽视学生的需要。导致学科之间的对立和知识的割裂。
- 3. 综合课程
- 4. 核心课程
- 5. 国家课程
- 6. 校本课程
- 7. 显性课程
- 8. 潜在课程
|
|